马克思学院教授畅谈海派文化与上海的发展

发布日期: 2010/10/14  作者: 新闻中心   浏览次数: 1780   返回


        “东方的巴黎,西方的纽约;富人的天堂,穷人的地狱;帝国主义侵略的桥头堡,工人阶级的大本营……”10月13日下午,马克思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周中之教授《海派文化与上海的发展》讲座在二教举行,周中之教授用形象的比喻勾勒出了上海的轮廓。

        讲座中,周中之教授先后围绕“海派文化概论”、“上海标志性文化建筑”、“海派文化的著名人物”、“海派文化的评价”及“世博会与海派文化的发展”五个方面详细阐述了本次讲座的主题——海派文化和上海的发展。在海派文化概论的阐述中,周中之教授用海派和京派文化做比讲述了两种文化的差异。外滩、石库门、豫园、大世界等上海标志性文化建筑也图文并茂的呈现在了学生们面前。他说:“有很多知名的人物,像鲁迅、张乐平、余秋雨以及海派清口周立波等都是海派文化代表人物,他们把海派文化呈现在了大家面前”,“海派文化有他积极的方面,如它的规则意识、宽容意识、实利意识、求新意识等。当然,也有它的弊端。像崇洋意识外表取人等。”最后,周中之教授谈到了世博会与海派文化的发展以及上海的未来。世博会是海派文化走向世界的标志;但上海未来仍机遇和困难并重,但我们对上海的美好前景满怀憧憬。

        不少外地学生听完讲座后说:“讲座很精彩,让我对上海以及海派文化有了新的系统的认识。”(供稿:宣传部 作者:刘兰海)